化妆品安全评估——防腐挑战全攻略

防腐剂作为保持稳定的关键成分,它把控着化妆品处在微妙的平衡点上:既要防止产品微生物滋生不被污染;又要应对市场上对防腐剂成分日益增长的敏感性需求,促使企业不断迭代出更温和、更安全的替代方案。

那么,企业该如何在化妆品合规流程中应对防腐挑战?繁多的防腐测试方案又有哪些区别?企业又应该如何选择?

防腐挑战是完整版化妆品安全评估中要求的一部分,旨在评价化妆品防腐体系的防腐效能和微生物风险,原理为:通过将一定量的微生物人工污染到化妆品中,模拟化妆品可能出现的污染情况,每隔一定时间检测其中的存活菌量,根据存活菌量的变化评价化妆品防腐体系效能的测试方法。

根据中检院发布的《化妆品安全评估资料提交指南》,企业可以依据国家标准、技术规范、行业标准、国际标准、技术指南或者企业自建方法对产品稳定性、防腐体系、包材相容性等开展相关研究,并在安全评估报告中提交相关测试或者评估结论。因此防腐挑战可参考的体系多种多样。

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防腐挑战测试标准有:

在中检院关于《化妆品防腐挑战测试评估技术指南》(以下简称《技术指南》)问答中提到,化妆品注册人、备案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情况,选择行业标准、国际标准(如ISO 11930)或者自建方法,对产品防腐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。当然,一些生产商和原料商针对防腐挑战会有自建测试方法,但官方标准更容易被市场认可。

为了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,因此防腐挑战中的测试菌株要尽可能覆盖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类型,因此,国际标准中微生物的选择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,具体见下表:

用于防腐挑战测试的“官方菌”,虽然各国采用的种类大致相同,但不同国家普遍优先认可自己国家菌种保藏机构的标准菌株,常见的菌种保藏机构有:

国外比较青睐于美国标准菌种保藏中心ATCC菌株,广受欧美国家普遍认可,但ATCC菌株价格高昂,购买流程复杂,国内获取难度高。因此,中检院《技术指南》推荐了中国医学微生物保藏管理中心的CMCC菌株,其官方背书、价格相对便宜、购买流程相对简单等优点更适合化妆品注册人、备案人用于防腐挑战检测。

国内外常用的防腐挑战测试流程基本相同,均由以下几个简化步骤组成:

1.  化妆品取样:取用一定量的待测化妆品样品;

2. 化妆品接种:在待测样品中加入测试微生物,分单菌/混菌接种两种方式,加入的微生物不超过总量的1%,且样品中最终微生物含量要达到10⁵~10⁶cfu/g

3. 测定样品微生物含量:将待测样品在合适的环境中培养2/7/14/21/28天,分别取出一定量的样品加入含有中和剂的试管中,充分混匀;

4. 样品微生物计数:取一定量混匀的样品置于无菌平皿中,选择合适的稀释度进行平板计数,并记录结果。

防腐挑战测试结论根据记录2/7/14/21/28天微生物对数减少值进行评定,在ISO 11930标准的框架下,将防腐效能划分为了A和B两个标准:

• 标准A:配方受到保护,免受可能给使用者带来潜在风险的微生物增殖的影响,且不考虑其他因素;

• 标准B如果风险分析表明存在与配方无关的控制因素,表明化妆品的微生物风险是可以接受的,即保护水平达到标准。

常用标准下不同检测周期下微生物判定标准可参考下表:

综上所述,本期列举了防腐挑战的各类标准的具体内容,化妆品公司也可结合自身产品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,如对防腐挑战有任何的疑问或需求,可联系小助手:17774016929。

信息来源:公众号妆规情报局

滚动至顶部